隨著 Solana 數據在 @Dune 上變得易於獲取,是時候展示 Jupiter、DFlow、Titan 上的交易和交易者模式,以及通過與 EVM DEX 聚合器的交易量比較,我們可以提取哪些見解。 1. 根據交易者活動劃分的 Solana 交易量 在 @JupiterExchange 上,超過 80% 的交易量來自於擁有 1,000 次以上交易的地址,儘管這些錢包僅佔所有用戶的 <10%。 這表明機器人或做市商的活動非常活躍。 對於 @dflow,約 80% 的交易量來自於擁有 <10 次交易的用戶,這與 Jupiter 的用戶特徵正好相反。 雖然存在高活動地址,但許多似乎是用於套利或再平衡。 在 @Titan_Exchange 上,大部分交易量集中在擁有 10–99 次交易的錢包中。 頂級交易者包括一些非常活躍的地址,但這些可能是人類或半自動化的。 與 EVM 聚合器的比較 在 EVM 上,活動分佈在用戶細分中更加平衡。 Cowswap 在每位用戶的交易次數上較少,但整體活動特徵在競爭對手之間高度相似,實際上與 Titan 在 Solana 上的特徵更為相似,而非 Jupiter 的特徵。
如何解讀它? Jupiter顯示出重度市場製造/機器人使用的跡象。前幾個地址在30天內的交易量超過20,000次,這無法與人類活動相關聯。 DFlow的交易量主要由低活動交易者主導(<10次交易),高交易量地址也大多與操作或套利機器人有關。 Titan擁有獨特的交易者組合,從中等活躍到非常活躍的錢包都有相當的活動。 與EVM聚合器進行基準比較時,Titan(以及在前20名交易者之後的DFlow)表現出比Jupiter更接近EVM標準的行為。 以下是EVM聚合器上前交易者的活動以供比較:
2. 按交易規模劃分的交易量 在 DFlow 上,交易量主要由 $10K–$100K 的交易驅動,而在 Titan 上則集中在 $1K–$10K 的類別。在 Jupiter 上,則顯示出中型和大型交易之間更為平衡的分佈。 現在,讓我們與 EVM 聚合器進行比較: a. EVM 聚合器的交易規模分佈非常相似,只有兩個例外: @0xProject 偏向於較小的交易,而 @CoWSwap 則重度偏向於非常大的交易。 b. 在 EVM 中,大型交易佔主導地位(60–85% 的交易量),這與 Solana 的情況形成鮮明對比,後者的佔比不到 10%。
3. 按目的地代幣劃分的交易量 Solana、Jupiter 和 DFlow 顯示出非常相似的代幣受歡迎程度模式: 穩定幣、SOL 和密切相關的資產佔據了大部分交易量,而迷因幣僅佔交易活動的一小部分。 通過觀察過去幾個月的趨勢演變,Solana 上的迷因幣交易份額在過去 18 個月中減半,從約 30% 降至總交易量的 <15%。 這充分說明了 Solana DEX 活動的成熟,因為迷因幣交易量的比例趨勢正在下降至 <5/10%,這是我們在 EVM 鏈上觀察到的水平。
4.6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