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的出口冠軍已經被推翻——而它的經濟正受到新的出口冠軍(中國)的影響。 這是歐洲央行的一份新報告和《金融時報》一篇優秀的新文章所講述的故事。 1/
簡單來說,德國是七大工業國中對第二次中國衝擊最脆弱的大型經濟體(日本因為日圓極度疲弱而受到緩衝)。 2/
第二次中國衝擊的影響在所有相關數據集中都有體現——這反映出一個明確的中國政策選擇:“作為一個國家,中國人在過去幾年中在追求大型技術和征服它們方面表現得更好、更積極、更一致” 3/
德國的工業經濟已經陷入了六年的低迷,這與中國在疫情期間從投資驅動轉向出口驅動的經濟模式相吻合 4/
這與歐元區與中國的貿易波動相符——出口下降(絕對數和相對於歐元區GDP),雙邊赤字上升,這與剔除愛爾蘭稅收扭曲後的全球盈餘下降相對應。 5/
FT 強調德國與中國的資本貨物平衡的變化——這是一個重要的點。歐元區與中國的整體汽車平衡也發生了變化... 6/
德國當然是唯一一個在2008年至2018年間真正依賴對中國出口的主要經濟體——因此它對第二次中國衝擊的影響更大。對中國和香港的出口已經下降了德國GDP的整整一個百分點。 7/
德國汽車對中國的出口正朝著零的方向發展……或者至少回到中國仍然相當貧窮時的水平 8/
順便提一下,汽車進口現在僅佔中國汽車市場的約 2%(大量進口替代),而中國的出口在排除封閉的美國市場後,至少佔全球非中國汽車需求的 15%(700 萬對 4500 萬市場) 9/
歐洲央行的報告使用了中國的商品貿易數據(給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備忘錄,你不能再僅僅使用中國自報的經常賬戶數字)來顯示出口增長和進口增長已經出現了大幅度的分歧 12/
這種差異與人民幣的實際貶值相吻合——德國再也無法忽視貨幣問題(順便提一下,歐洲央行的論文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這一點,這是我對一篇非常好的文章唯一的真正批評) 13/
歐洲在貿易保護方面相對於美國的克制並未受到獎勵——自疫情以來,中國從歐盟的進口量下降的幅度與中國從美國的進口量下降的幅度相當(v 趨勢) 14
歐洲央行的報告還強調了一個在數據中顯而易見的事實,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貿易組織都無法清楚表達,即中國是主要的去全球化者(進口增長大幅滯後於GDP增長) 15/
歐洲央行發現,中國的出口在各個領域都超過了國內經濟,尤其是在中國經濟的內部較弱的行業... 16/
歐洲央行發現,中國的出口在各個領域都超過了國內經濟,尤其是在中國經濟的內部較弱的行業... 16/
這也應該引發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過去兩三年對中國的建議的質疑,這些建議或多或少是要更積極地通過出口來擺脫房地產崩潰(貨幣寬鬆和長期財政整合 = 人民幣貶值)。稍後再談 19/19
@pstAsiatech 我明白舊的美國商會/企業遊說的觀點,即「真正重要的」是中國對外國投資的開放程度(而不是像貿易這樣的過時指標),但我認為舊的蘋果在中國的模式不會在汽車行業被無條件接受。大眾汽車等公司需要醒醒了。
143.25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