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出口冠军已被 dethroned -- 其经济正受到新出口冠军(中国)的影响。 这是欧洲央行的一份新文件和《金融时报》一篇优秀新文章所讲述的故事。 1/
简单来说,德国是七大工业国中对第二次中国冲击最为暴露的大型经济体(日本因日元极度疲软而受到缓冲)。 2/
第二次中国冲击的影响体现在所有相关数据集中——这反映了一个明确的中国政策选择:“作为一个国家,中国在过去几年中在追求大技术和征服它们方面表现得更好、更积极、更一致。” 3/
德国的工业经济已经经历了6年的低迷,这与中国在疫情期间从投资驱动转向出口驱动的经济模式相吻合 4/
这与欧元区与中国的贸易波动相对应——出口下降(绝对值和相对于欧元区GDP),双边赤字上升,而一旦剔除爱尔兰税收扭曲,全球盈余则下降。 5/
FT强调了德国与中国的资本货物平衡的波动——这是一个重要的点。欧元区与中国的整体汽车平衡也发生了变化... 6/
德国当然是2008年至2018年间真正依赖对中国出口的主要经济体之一——因此它对第二次中国冲击的影响更大。对中国和香港的出口下降了德国GDP的一个百分点。 7/
德国对中国的汽车出口正处于一个将其推向零的轨迹……或者至少回到中国仍然相当贫穷时的水平 8/
顺便提一下,汽车进口现在仅占中国汽车市场的约2%(大量进口替代),而中国的出口至少占全球非中国汽车需求的15%(如果排除封闭的美国市场,分别为700万辆与4500万辆市场) 9/
欧洲央行的文件使用了中国的货物贸易数据(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备忘,您不能再仅仅使用中国自报的经常账户数字)来表明出口增长和进口增长已经大幅分化,差异巨大 12/
这种差异与人民币的实际贬值相吻合——德国再也无法忽视货币问题(顺便提一下,欧洲央行的论文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这一点,这是我对一篇非常好的文章唯一的真正批评) 13/
欧洲在贸易保护方面相对克制(与美国相比)并没有得到奖励——自疫情以来,中国从欧盟的进口下降幅度与从美国的进口下降幅度相当(v 趋势) 14
欧洲央行的文件还强调了数据中显而易见的一个事实,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都未能清楚地表述,即中国是主要的去全球化者(进口增长大幅滞后于GDP增长) 15/
欧洲央行发现,中国的出口在各个领域都超过了国内经济——尤其是在中国经济的国内部分较弱的行业…… 16/
欧洲央行发现,中国的出口在各个领域都超过了国内经济——尤其是在中国经济的国内部分较弱的行业... 16/
这也应该引发人们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过去2到3年中对中国的建议提出质疑,基本上是建议中国更积极地通过出口来走出房地产崩溃(货币宽松与长期财政整合 = 人民币贬值)。稍后再谈 19/19
@pstAsiatech 我明白美国商会/企业游说团的观点,即“真正重要的是”中国对外国投资的开放程度(而不是像贸易这样的老旧标准),但我认为在汽车行业,旧的苹果在中国的模式不会被无条件接受。大众汽车等公司需要觉醒。
143.25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