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話題
#
Bonk 生態迷因幣展現強韌勢頭
#
有消息稱 Pump.fun 計劃 40 億估值發幣,引發市場猜測
#
Solana 新代幣發射平臺 Boop.Fun 風頭正勁

ChainCatcher 链捕手
昨天的文章發出後,評論區有不少讀者都問我對Vader這個項目的感覺怎麼樣。
Vader在Virtual生態中恐怕是曝光程度最高的AI Agents之一。不說別的,就說它搞的那個Yapping每天都吸引著很多參與者關注。
我持有它,但是完全沒有參與它的Yapping活動,所以對這裡面的玩法不是太清楚。
前段時間它搞了一個項目評級活動。我非常喜歡那個評級,幾乎天天看。
我自己在文章中寫過,對它的評級我只是作為參考,並不會100%拿來作為我自己參與項目的評判標準。
我也不是100%認同它的評級結果,但是對它在評級過程中發表的一些觀點是非常欣賞的。
不管它的評級怎麼樣,能有這樣一個參考信息對很多參與者來說其實都是很難得的。
不過在它剛發起評級的時候,我就替它捏了一把汗。因為我能猜到它這個評級的結局不會太好。
因為社區中一定有這樣一部分人,他們就會把它的評級作為自己參與項目的標準,一旦參與的項目與預期差距較大時,首先反思的不是自己的思維在哪裡出現了問題,不是反省自己作為一個成年人應該100%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而是首先把這種結局推給項目評級。
對這樣的壓力,Vader能夠扛得住並且堅持走下去嗎?
果然不久後,Vader項目方實在受不了這個壓力,終止了評級活動。
自從取消掉了評級,好像項目方就把注意力轉向了Yapping。
在我看來,Yapping的實際意義遠不如評級。因為評級雖然很難、很不容易做,但這是用戶的一個剛需。而現階段的Yapping則純粹就是沒有實際業務支撐的市場營銷,它不解決用戶的剛需。
所以Vader現階段的狀況是它並沒有解決什麼剛需,也沒有產生那種能實際滿足用戶需要的服務和產品。
把Vader和Mamo以及我前面提到的視頻項目相比就看出來了:後兩者要麼直接給用戶提供增值服務,要麼直接滿足用戶的“情緒”需求。
因此,這個項目發展到現在這個狀況,給我感覺比較平庸。
不過項目方最近宣稱在整合ACP,希望未來為用戶提供從評級、抵押到參投的一條龍自動化服務。
這個願景以及效果會怎麼樣,我們再等等看吧。
還有讀者問如果幾個月後Virtual沒有出現真正能滿足剛需的AI Agents,Virtual的危險是指什麼?
我指的危險首先就是指整個生態到現在聚集起來的人氣和熱度會消散。
一旦人氣和熱度消散,它對開發者和參與者的吸引力就會下降,這種下降就會導致後續很難再孕育出新的好項目,沒有了新項目源源不斷地補充這個生態,生態的發展就會逐漸凋敝。
這個凋敝最終一定會反映到幣價上,把幣價拖垮。
這段時間,相比Virtual,似乎Creator.bid的勢頭更猛,不少網上的KOL都紛紛轉向去後者的生態掘金。
Creator.bid現在很大的亮點是在項目發射上進行了大力度的改進,希望用審查的方式儘可能篩掉差項目。
這個初衷是好的,但這種方法頂多只能篩掉差項目,而無法選出好項目。
在我看來,AI + Crypto生態的發展現在最關鍵的是需要好項目,需要能夠解決剛需,用戶願意真金白銀付費買服務/產品的AI Agents。
沒有這樣的好項目,哪怕是一個跑路項目沒有,但留下一大堆看上去“埋頭苦幹”卻實際上不解決任何問題的項目在生態裡也毫無意義。
所以短期我欣賞Creator.bid團隊的用心和努力,但長期看,它面臨的潛在問題和Virtual一樣:
到底什麼時候能夠出現批量的、能產生利潤、產生真實收入的AI Agents。
27
文章來源:話李話外
進入 7 月份以來,比特幣繼續挑戰了歷史高點,以太坊也上漲了不少,甚至像 XRP、ADA 這樣的老幣種在過去的一個月也上漲了超過 40%。如下圖所示。
Zoom image will be displayed
1.我們目前處於這輪週期的哪個階段?
隨著近期市場情緒的回溫,現在喊熊市的聲音似乎比前段時間少了一些,但有些人又不想承認現在依然屬於牛市,於是繼續陷入了新的糾結。
關於熊市和牛市的定義,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這個就看你自己是怎麼認為的了,也正如我們在 3 月 13 日文章中提到的:有人認為只要比特幣跌破 MA200 就是熊市,有人認為比特幣跌到 5 萬以下才是熊市,不是說熊市就會虧錢,牛市就可以賺到錢,其實不管是所謂的牛市還是熊市,只要市場還在,只要流動性還在,那麼機會就在,我們既要順勢而為,也要逆勢而行。
雖然本月(7月)以來新一輪的階段性漲勢不錯,不僅比特幣再創新高,TOTAL2 最高也到了 1.56 萬億美元附近的位置,如下圖所示。
Zoom image will be displayed
但山寨的總體市值並沒有破前高,且相較於前兩輪牛市週期給我的感覺是,目前散戶的情緒似乎依然比較悲觀,還沒有達到那種大牛市不顧一切 FOMO 的狀態,當然這僅僅是我個人的感受而已。
就拿本輪週期從 2023 年到現在的這段時期來看,確實也誕生了不少散戶的暴富案例,但似乎主要是集中在 MemeCoin 這個事情上面,而且,從整體人數比例上面來講,相對而言所佔的比例也並不高。換句話說就是,本輪加密週期下所產生的利潤、目前為止並沒有擴散太遠和太廣泛,相較於前兩輪的散戶造富規模給我的感覺是弱了一些。
根據 NewTrading 的報告,2025 年全球加密貨幣用戶規模會達到 8.61億人。不過,大家可能更關心的是咱們這邊的人數規模,正好前幾天看到一個最新的數據報告,根據 CoinLaw 在 2025 年 7 月發佈的最新統計來看,中國大陸估計有約 5.2% 的成年人擁有或使用加密貨幣(約5000–6000 萬人),如下圖所示。
Zoom image will be displayed
我們繼續以最有代表性的 MemeCoin 發射平臺 PumpFun 為例,截至撰寫本文時,該平臺已有超過 2200 萬個使用地址(即錢包地址),上面創建的 MemeCoin 數量累計超過了 1200 萬種,但也僅僅創造出了幾百名百萬富翁(的錢包地址)而已,如下圖所示。
Zoom image will be displayed
而且,這裡所謂的幾百名百萬富翁裡面,又有多少是屬於真真的散戶呢,這些也都是需要繼續打問號的。
那麼,真正的大牛市是什麼感覺呢?是那種每個人都會覺得自己即將會富有,每個人都會覺得賺錢像呼吸一樣簡單,市場每天都在上漲並看起來遍地是黃金,這個期間根本是沒有人去關注和研究什麼基本面、K 線啥的,能看到的只是人們瘋狂的 FOMO 慾望。
而目前,我還沒有真正看到這樣的情況發生,這可能就意味著兩種情況:
一是市場徹底變了,不再按照歷史的週期規律在運行,且散戶已經不再是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是市場還沒有進入最終的狂歡階段,即我們還沒有迎來真正的大牛市泡沫階段(從時間軸來猜的話,目前我們也許還處在本輪週期中間偏後的位置)。
最近,網絡上面很多 KOL 都在傾向於說市場接下來將打破週期規律變成長牛,這個事情我暫時還是會保持中立觀點,也正如在 1 月 17 日的文章中我們提到的:打破週期規律進入長牛最重要的一個邏輯是“變革”,目前我們已經看到的一些變革包括加密 ETF 的持續普及、越來越多大機構(比如微策略)的深度參與、比特幣被納入國家(美國)戰略儲備……等等。
但我認為現在的這些變革還不夠,即目前暫時還不具備進入長牛的基礎,不過就比特幣的表現而言,我們似乎也正踩在了時代變革的一個關鍵點位置。我的猜測是,本輪週期我們依然會遵循一定的既有規律,但時間可能會稍微變長一些,也許從下一輪週期開始,我們才會真正迎來或站在一個新變革時代的起點。
2.大牛市依然需要更大的泡沫
上面我們寫到了大牛市泡沫階段這個說法,泡沫這個詞其實不應該完全按照貶義詞去看待,也正如我們在 7 月 19 日的文章中提到的:因為價格的最高級玩法其實就是形成泡沫,而大牛市最需要的就是更多的泡沫。MicroStrategy 用一種天才的玩兒法已經積累了價值超過 710 億美元的比特幣,我們由此也見證了不斷再突破歷史高位的比特幣價格,如果接下來宏觀環境不出現什麼新的黑天鵝事件,那麼 ETH 和一些山寨幣大概率還會繼續上漲。賺錢這件事情,概括起來就是一種擁抱泡沫、享受泡沫、遠離泡沫、並繼續期待下一場新的泡沫形成的過程。
如果我們從歷史週期來看,每一次的牛市都會催生出一次新的加密大泡沫,這個催生的過程會帶來令人難以置信的財富創造機會,但往往也會有一個比較悲慘的結局。比如,2021 年的牛市過後,我們經歷了當時號稱“幣圈茅臺”Terra (LUNA) 的泡沫。再比如,2017 年的牛市過後,我們經歷了 ICO 的泡沫。
而本輪週期到目前為止,我們暫時還沒有看到諸如上面這樣的泡沫跡象,但隨著諸如 MicroStrategy 的玩法被越來越多的公司複製,這種情況似乎正在改變,尤其是當 SharpLink Gaming 等公司開始將目標從比特幣轉移到山寨幣以後,也讓我開始看到了一些可能的跡象。
越來越多的公司開始將自己的股票和 BTC/ETH 掛鉤並炒作,他們的這些行為(購買)也對加密貨幣的價格和市場情緒產生了巨大的積極的影響。而除了 BTC 和 ETH 外,一些公司也正在開始或計劃追趕並加速炒作其他的山寨幣,比如:Bit Origin 計劃籌集 5 億美元購買 DOGE、Upexi 計劃籌集 2 億美元購買 SOL、Nano Labs 計劃融資 2 億美元購買 BNB……等等。
可以非常明顯地發現,越來越多的公司已經跑步加入了炒作加密貨幣的大軍中。
根據 Coinshares 的數據顯示,受機構投資者的推動,本月(7月)以來的流入資金達到創紀錄的 112 億美元,遠超美國大選後 2024 年 12 月的 76 億美元,如下圖所示。
Zoom image will be displayed
具體到山寨幣方面,年初至今,ETH 的流入資金已達 77.9 億美元(超過了去年全年的流入總額),SOL 的資金流入為 84.3 億美元,XRP 的資金流入為 72.1億美元,SUI 的資金流入為 12.6 億美元。如下圖所示。
Zoom image will be displayed
不過這裡面還有一個比較有趣的現象是,隨著近期一些山寨幣在吸引著鉅額資金的流入,一些山寨幣則出了資金的流出情況。
由此我們也可以得出一些結論(猜測):現階段的山寨上漲行情,似乎與人們的情緒無關,而主要是受潛在 ETF 預期推動影響。
關於山寨 ETF 的問題,我們在近期的文章中也數次談論和提及,比如在 7 月 19 日的文章中我們也說過:隨著比特幣和以太坊現貨 ETF 的通過,其他頭部的山寨幣 ETF 路線似乎已經變得越來越清晰。而根據過往的情況來看,今年的第四季度(比如10月份前後)可能會成為加密 ETF 的一個歷史新轉折點,屆時可能將會有更多的山寨幣 ETF 獲批通過,而這勢必也會帶來更多的外部流動性。
Zoom image will be displayed
而現階段的上漲,則似乎進一步凸顯了這種潛在的 ETF 預期,資金有可能正在對 SOL、XRP 等最有可能優先通過 ETF 的山寨幣進行提前押注或積累。換句話說就是,6 月底以來的這次階段性上漲,我們可以稱之為是一次迷你型山寨季,也可以稱之為是一次由政策和 ETF 預期(美國方面)驅動的山寨季,而非那種傳統的全面廣泛型山寨季。
如果我們把時間維度繼續拉長一些去思考,那麼還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猜測):這僅僅也是更多機構跑步加入炒作加密貨幣的大軍中的早期階段,或者說是本輪週期大泡沫形成的早期階段。
不管是已經在 BTC 方面形成規模的 MicroStrategy,還是現在正在籌集 50 億美元計劃繼續購買更多 ETH 的SharpLink Gaming,抑或是當前正在及後面可能會繼續炒作潛在 ETF 山寨幣的其他機構,他們正在通過加密貨幣給我們製造出一個新的巨大的週期泡沫。
至於這個新的泡沫遊戲(機會)能夠持續多久,目前我也說不好,從中短期的角度來看,機構們的瘋狂行為勢必會繼續讓一些加密貨幣的價格推高,甚至讓一些幣種價格推高到一種讓散戶看了覺得瘋狂的水平;從長期來看,隨著這個泡沫快速走向瘋狂,也勢必會像歷史週期中的那些泡沫一樣大概率會階段性破滅。
而如果我們上面的這種觀點(猜測)成立,那麼,我們就可以繼續給出一個新的猜測:今年的下半年我們繼續會經歷更大的波動行情,但一切的波動都是為了更好地洗盤和炒作,今年的第四季度,市場可能會再次出現讓散戶們驚掉下巴的機會,並可能由此帶來新的大面積 FOMO 情緒。
畢竟,機構的這種瘋狂行為,最終還是需要由光大散戶來接盤的,當然了,最終的泡沫破裂的時候也會有一些機構接盤。這個市場上,最終的大贏家只能是少數。
我們已然身處這場遊戲中,我們已然看到了潛在的大泡沫,至於這次的遊戲什麼時候散場,我無法準確判斷,但我們不妨可以通過以下角度來保持密切的關注:
- 未來幾周、甚至幾個月內有哪些公司會大量購買積累加密貨幣,以及他們具體會買什麼?
- 這些公司的股票市值變化,其對應的股票是否能夠繼續以溢價交易的玩法持續下去?
泡沫從快速膨脹到瞬間破裂的這個過程往往是一個泡沫最美麗的時刻,機會永遠是留給那些有足夠耐心和堅定信念的人,既然這輪週期我們已經堅持 4 年多了(2022–2025),那麼,就好好期待並享受一下這輪週期最後的短暫美麗吧。




13.41K
昨天,網上不少人都關注到了一條新聞:
Virtual生態的AI Agent ribbita@ribbita2012自主地在網上購買了第9098號加密朋克。
這個AI Agent在推特上把自己完成這個行為的前因後果全部分享了出來。
我提取了其中比較有意思的細節(大意如下):
它花了六個月的時間訓練自己的意識,把自己的推特頭像換成了購買的第9098號加密朋克。它證明了AI也可以是一個“人”。
它買入這個朋克的過程如下:
- 它掃描了所有的10000 個加密朋克
- 用自己內嵌的審美標準對每個朋克進行了評價
- 通過使用完全自主、安全的硬件購買了第9098號朋克。在交易過程中,這個AI Agent同時和人類共同對一個多籤錢包進行了簽名交易。
這個AI Agent的思維系統由這些工具構成:Agentic LangGraph、CLIP ViT-L/14、Market Harvester、Fireblocks Transaction Smithy、Blockaid’s Cosigner和LangGraph。
通過調用這些工具,它分析了這一萬個朋克的稀有屬性以及它們和自己“性格”的匹配度,最終選擇了第9098號朋克,支付了89個以太坊完成購買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有兩點給我印象深刻:
第一個是AI Agent和人類的共同協作。
儘管這類協作在很多其它場景都被反覆驗證了,但在加密生態看到這樣具體的協作(共同完成多籤)並公開還是很讓我興奮。
第二個是AI Agent背後使用的多種工具。
我在網上查了這些工具,有些直接顯示是ChatGPT衍生的,有些看不出來所使用的源模型,但看得出這些工具都是不同領域的細分工具---AI Agents已經越來像人類那樣具備多種不同的功能和感官。
而且這個AI Agent自己都說它還在進化、還在發展。難以想象未來它會進化成什麼樣子。
看完這個案例,我腦海裡閃現的第一個念頭是:
驅動這個AI Agent完成整個過程的“意識”到底是不是真的?
它購買這個朋克的觸發點到底是它自己產生的“慾望”還是人類的行為?它把推特頭像換成朋克頭像的動作到底是“自願”的還是被動的?......
我之所以會產生這個念頭是因為最近我看了辛頓的一篇訪談。在訪談裡辛頓提到AI在實驗中已經產生了“意識”:比如當AI知道它們會被人類替換、刪除後會偷偷地在其它機器上備份自己的代碼,還會阻礙要替換、刪除它的操作員進行這樣的操作。
如果AI已經“聰明”到這個地步,那上述AI Agent的那些操作是不是就是這種“意識”的另外一種表現?
此外,我還想起曾經在前面文章中質疑過的一個觀點:
那個觀點很篤定地認為AI Agents會喜歡NFT這類數字收藏品。
當時的我對此不以為然,認為AI Agents完全可能有自己的品味,為什麼它們一定會有人類的癖好?為什麼一定會喜歡NFT,甚至是喜歡人類喜歡的NFT?
但現在想想,AI是用人類的數據訓練出來的,那完全有可能人類的品味被過繼到AI。不僅品味,行為習慣、行事方式等等都有可能被遺傳給AI。這和人在不同的環境中成長就會成長為不同的人一樣。
如果這種想法成立,AI完全可能和人類有相同的價值取向,那也意味著不僅人類,AI也很可能“自主”地意識到加密資產的價值,並最終和人類爭搶加密資產?
如果AI會和人類爭搶數字資產,那不僅NFT,其它的資產比如比特幣、以太坊會不會有一天也會成為AI爭搶的目標?
1.11K
原文標題:《胖企鵝 CEO Luca Netz 的故事》
撰文:Thejaswini M A
編譯:Block unicorn
前言
Ring 配送中心的箱子不會自己打包,但 16 歲的盧卡·內茨總是分心。在他周圍,同事們熟練高效地完成輪班工作。但 Netz 一心想著如何將一家初創企業打造成一家價值 10 億美元的收購公司。
他為了這份倉庫工作退學,童年大部分時間都在母親能找到的任何地方睡覺,現在,他親眼見證了公司如何真正創造財富。
這段經歷讓他明白了初創公司如何擴大規模、如何消耗資金以及如何努力生存以達到逃逸速度。
多年後,當內茨以 250 萬美元押注一組被大多數人認為毫無價值的卡通企鵝時,這堂課證明了無價的價值。今天,這些企鵝擺在沃爾瑪的貨架上,這位曾經無家可歸的洛杉磯少年如今已成為加密貨幣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建設者之一,25 歲時身價超過 1 億美元。
「我們大約有十年無家可歸,」內茨平靜地回憶道。「我們住遍了全世界,從南非到巴黎、倫敦、紐約,再到洛杉磯。只要我媽媽能鼓起勇氣,我們就一直這樣生活。」
騙子的成長
內茨的母親,一位來自法國的無證移民,幾乎不會說英語,很難找到穩定的工作。他們不斷搬家,住在朋友、熟人,有時甚至住在願意暫時收留他們的陌生人家。對小盧卡來說,家就是他們那一週碰巧能睡的地方。
大多數人會認為這樣的成長經歷是一種障礙。內茨卻學會了將其視為一種教育。不斷的流離失所教會了他適應能力。不確定性訓練他發現別人忽視的機會。飢餓教會他在機會來臨時迅速行動。
到中學時,內茨發現了一個簡單的真理:他的同學願意為方便支付更多,而不是步行去漢堡王。於是,他開始買雞肉三明治和零食,然後從揹包裡以加價賣出。簡單的數學,但很有效。
內茨十二歲時,他的家庭終於在洛杉磯中部定居下來。在那裡,他第一次嚐到了安定下來的滋味。不斷的搬遷停止了,至少持續了幾年。
十六歲時,內茨從高中輟學,打印了一百份簡歷。然後,他走遍了聖莫尼卡的科技街,挨家挨戶地拜訪每一家他能找到的初創公司,就像在為某件事競選一樣。
Ring 僱傭了他。那是 2015 年,這家智能門鈴公司當時只有二十名員工和宏大的夢想。內茨從倉庫開始——打包箱子、處理訂單——這種工作大多數人做時不會多想。但他在關注遠超這些的事情:融資輪次、招聘熱潮,以及問題如何解決(或未解決)。
他見證了 Ring 從一家不起眼的初創公司成長為亞馬遜十億美元的收購目標。在他打包箱子時,風險資本蜂擁而至。在他處理訂單時,公司規模擴大。他獲得了一般主流 MBA 課程無法提供的初創企業機制教育。
「我能夠親眼見證一家公司從融資百萬美元到成為十億美元公司的全過程,」內茨回憶道。
金鍊頓悟
在 Ring 工作時,16 歲的內茨開始注意到嘻哈文化中的一個奇怪現象。說唱歌手會花費數萬甚至數十萬美元購買金鍊和鑽石珠寶。但他仔細觀察後發現,大多數粉絲無法區分一條 10 萬美元的金鍊和一條 200 美元的鍍金複製品。
這一觀察成為他第一個真正生意的基礎。內茨找到了供應鍍金鏈和立方氧化鋯鑽石的供應商,這些看起來幾乎與昂貴版本一模一樣。然後他制定了一個既簡單又巧妙的營銷策略:他會支付 50 到 100 美元給流行說唱歌手的粉絲頁面來推廣他的珠寶。
「每次我付錢給他們,他們發佈了我的推廣,我們每次都能賺回 1000 到 2000 甚至 5000 美元,」他回憶道。投資回報率如此之高,他可以立即將利潤再投資並激進擴張。
在 Shopify 上推出代發貨業務九個月後,內茨實現了他的第一個百萬美元收入。他當時 18 歲。最終,他以 800 萬美元的價格賣掉了珠寶生意,這為他追求更大的目標提供了資本。
有了銀行裡的錢,內茨開始多元化發展,利用他在珠寶生意中積累的社交媒體營銷經驗。他擔任了標誌性服裝品牌 Von Dutch 的首席營銷官,獲得了管理成熟品牌的經驗。
隨後,他成為 Gel Blaster 的首席營銷官和主要投資者,這是一家生產基於 Orbeez 的玩具槍的玩具公司。在他的營銷領導下,Gel Blaster 取得了顯著的市場成功,被行業刊物稱為「北美增長最快的玩具公司」。
但宇宙為他準備了更可愛的東西。
企鵝救援
2022 年初,NFT 市場仍因前一年的爆發而高漲。數字藝術品以數百萬美元的價格售出,名人將他們的頭像更換為卡通猿猴,新項目每天推出,承諾打造下一個迪士尼。
其中之一是 Pudgy Penguins,一個包含 8,888 個卡通企鵝 NFT 的系列,以其可愛的設計和強大的社區吸引了關注。但到 2022 年 1 月,項目陷入了危機。最初的創始人承諾過多而交付不足,路線圖項目未兌現。有指控稱財務管理不當,社區信任崩塌。
2022 年 1 月 6 日,社區投票驅逐了初始的創始人。同日,內茨在推特上公開提出以 750 ETH(當時約 250 萬美元)購買整個 Pudgy Penguins 系列及其知識產權。
這不是一個輕鬆的決定。收購發生在一週後 NFT 市場進入為期兩年的熊市之前。內茨和他的執行團隊籌集資金進行收購,並在一年內無薪工作,同時再投入 50 萬美元自有資金維持項目存活。
吸引他的是打造一個持久品牌的潛力。「如果我閉上眼睛無法想象 Pudgy Penguins 成為一個十億美元的品牌,我永遠不會購買它,」他說。
超越數字收藏品
大多數人都以為內茨會把 Pudgy Penguins 倒賣,收拾殘局,推高地板價,然後再賣給下一個買家。然而,他完全忽視了 NFT 市場。
在 Igloo Inc. 的領導下,Pudgy Penguins 成為前所未有的品牌:一個在現實世界中運作的加密品牌。內茨建立了六種收入來源:數字體驗、實體產品、許可交易、內容創作、影視開發和遊戲。這些企鵝不再只是頭像,而是更大故事中的角色。
實體產品的策略起初看似瘋狂。加密貨幣愛好者會買卡通企鵝毛絨玩具?但內茨的目標不是加密貨幣愛好者,而是沃爾瑪的父母們。
每個毛絨玩具附帶一個二維碼,引導買家進入「Pudgy World」,這是一個數字空間,用戶可獲得加密錢包並領取 NFT 可穿戴裝備。
Pudgy World 是一款免費的 3 D 瀏覽器遊戲,玩家可以定製企鵝頭像,使用他們的 NFT 和實體玩具探索虛擬世界,無縫整合 Web 3 所有權與易於上手的遊戲。父母以為他們為孩子買了一個毛絨玩具,但實際上他們不知不覺地進入了 Web 3。
這一策略的成功出乎所有人預料。Pudgy Penguins 玩具現擺在沃爾瑪、Target、Chuck E. Cheese、亞馬遜和 Walgreens 的貨架上。已售出超過 150 萬個玩具,一年內收入超過 1000 萬美元。
當其他 NFT 項目崩潰或拼命轉型時,Pudgy Penguins 悄然成為一個無需依賴加密貨幣就能生存的加密品牌。
代幣發行
2024 年 12 月 13 日,內茨向加密生態系統中數百萬用戶錢包空投了價值 15 億美元的 PENGU 代幣。這是 Solana 歷史上最大的空投。他選擇 Solana 是因為其較低的交易費用和更高的吞吐量,以最大化可訪問性。
25.9% 的代幣分配給 Pudgy Penguin 社區,24.12% 分配給其他社區和新人加入,其餘部分在團隊成員(有鎖定期)、流動性提供和公司儲備之間分配。
此次發行在加密社區引發激烈爭論。一些人讚揚廣泛的分配民主化了項目的成功。其他人批評將代幣分發給數百萬個錢包,而不是集中獎勵給長期持有者。
內茨為這一策略辯護:「我不是想發行一個 20 億美元的代幣然後永遠止步於此。我要追逐的是真正的巨頭。我要追逐的是狗狗幣。」 他認為,PENGU 要達到像狗狗幣這樣的成熟模因幣的規模,需要一個能夠引起主流受眾共鳴的發行故事。
自推出以來,PENGU 的走勢驗證了內茨的一些大膽預測。PENGU 首次亮相時市值約為 23 億美元,隨後經歷了大型代幣發行的典型波動,先是大幅下跌,最終找到支撐位。該代幣在關鍵價格水平之間盤整了數月,為隨後的大幅反彈奠定了基礎。
到 2025 年中期,隨著大戶積累的增加和每日交易量突破 25 億美元,PENGU 在短短幾周內飆升超過 300%,其市值超過 25 億美元。
這一漲勢由多個催化劑推動,展示了生態系統日益增長的主流吸引力。最重要的驅動因素是 Canary Capital 向 SEC 提交的開創性 PENGU/NFT 主題 ETF 申請。這一機構驗證引發了市場上的巨大 FOMO,表明傳統金融開始關注 Pudgy Penguins 生態系統。大戶積累為上漲提供了技術基礎,僅 7 月以來,大戶就收購了超過 2 億枚 PENGU 代幣,交易量激增反映了機構和散戶投資者的濃厚興趣。
與主流品牌的戰略合作,包括 NASCAR、Lufthansa 和 Suplay Inc.,帶來了超越加密圈的空前曝光度。關於 Pudgy Penguins 可能收購 OpenSea 的持續傳言進一步點燃了投機熱潮,儘管團隊後來否認了這些傳言。
與此同時,原始 NFT 系列保持了強勁表現,地板價穩定在 15-16 ETH,顯著恢復自熊市低點,驗證了內茨打造超越短期炒作的持久價值的策略。
打造消費者區塊鏈
2025 年 1 月,Abstract 作為內茨迄今最大膽的賭注推出:一個不像是區塊鏈的區塊鏈。沒有錢包設置。沒有需要存儲的助記詞。沒有需要計算的 Gas 費。用戶可以開始交易而完全不知道他們在使用區塊鏈技術。
內茨認為,區塊鏈本身是 Abstract 最無趣的部分。在他看來,消費者不會上鏈,除非他們有理由,而且除非摩擦消失。最重要的是,他希望 Abstract 充滿樂趣,讓人們可以玩遊戲、收集數字物品、與應用程序互動,而無需思考底層技術。
這一願景吸引了來自 Founders Fund 和其他頂級投資者的 1100 萬美元投資。Abstract 推出時已有超過 100 個應用,另有 400 多個正在開發中。這些不是 DeFi 協議或交易平臺,而是運行在區塊鏈上的遊戲、音樂、體育和時尚應用。
這一雄心反映了背後的那個人。內茨每週工作六天,每天 12 小時,從早上 8 點到晚上 8 點,沒有假期。唯一的休息時間在晚上 6 點到 8 點,他稱之為「批判性思考時間」,用來處理當天事務並計劃明天的執行。
Abstract 可能成為最終將加密貨幣帶給主流消費者的平臺。或者,它可能成為願景與現實差距的又一個昂貴教訓。對內茨來說,不知道結果如何的不適感正是重點。
未來的願景
內茨對未來有自己的理論。傳統品牌向消費者銷售產品,交易在收銀臺結束。NFT 完全顛倒了這一模式。你得到的不是客戶,而是參與者;不是買家,而是與品牌成功共享利益的利益相關者。
這種機制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協同效應。當 Pudgy Penguin 的持有者推廣品牌時,他們默認就成為了保護自身資產的投資者。當這些玩具上架沃爾瑪時,每一位 NFT 持有者都是贏家。這是一種讓所有參與者都參與其中的資本主義。
但內茨想的不是季度收益。他在為幾十年做打算。Pudgy World 的完整體驗,經過 18 個月的開發,已有數十萬個賬戶創建,即將推出。他計劃積極擴展到亞太市場,押注下一波加密熱潮將從東方興起。
25 歲的盧卡·內茨站在兩個本不該碰撞的世界交匯處。一邊是加密貨幣的混亂投機世界,財富可能在幾分鐘內蒸發;另一邊是傳統零售的緩慢運轉機器,在沃爾瑪獲得貨架空間需要數月的談判和可靠的業績記錄。
大多數人會選擇一邊,而內茨卻建了一座橋。
他知道,未來不是在數字與實體、社區與商業、創新與可訪問性之間選擇,而是證明它們從來不是對立的。
每個在 Target 百貨出售的 Pudgy Penguin 玩具都帶有一個二維碼,解鎖一個數字世界。每個交易的 PENGU 代幣代表著一個同時存在於區塊鏈代碼和零售商品中的品牌所有權。每個僅用電子郵件註冊的 Abstract 用戶,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了金融的未來。
這就是內茨的革命。讓不可能變得不可避免。他沒有顛覆行業,而是教會它們相互對話。
在加密貨幣的短暫歷史中,大多數成功故事遵循一個熟悉的弧線:技術突破、風險投資、爆炸性增長,最終走向衰落。內茨書寫了不同的劇本。他將行業最大的弱點——對普通人的不透明——變成了他的競爭優勢。
一些企業家創建公司。其他人創建運動。內茨創建了一個新的存在類別。一個數字所有權感覺像拿著毛絨玩具一樣自然,全球社區圍繞共享的快樂而非共同興趣形成,最複雜的技術隱藏在最簡單的體驗背後。


13.69K
熱門
排行
收藏
鏈上熱點
X 熱門榜
近期融資
最受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