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话题
#
Bonk 生态迷因币展现强韧势头
#
有消息称 Pump.fun 计划 40 亿估值发币,引发市场猜测
#
Solana 新代币发射平台 Boop.Fun 风头正劲

ChainCatcher 链捕手
昨天的文章发出后,评论区有不少读者都问我对Vader这个项目的感觉怎么样。
Vader在Virtual生态中恐怕是曝光程度最高的AI Agents之一。不说别的,就说它搞的那个Yapping每天都吸引着很多参与者关注。
我持有它,但是完全没有参与它的Yapping活动,所以对这里面的玩法不是太清楚。
前段时间它搞了一个项目评级活动。我非常喜欢那个评级,几乎天天看。
我自己在文章中写过,对它的评级我只是作为参考,并不会100%拿来作为我自己参与项目的评判标准。
我也不是100%认同它的评级结果,但是对它在评级过程中发表的一些观点是非常欣赏的。
不管它的评级怎么样,能有这样一个参考信息对很多参与者来说其实都是很难得的。
不过在它刚发起评级的时候,我就替它捏了一把汗。因为我能猜到它这个评级的结局不会太好。
因为社区中一定有这样一部分人,他们就会把它的评级作为自己参与项目的标准,一旦参与的项目与预期差距较大时,首先反思的不是自己的思维在哪里出现了问题,不是反省自己作为一个成年人应该100%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是首先把这种结局推给项目评级。
对这样的压力,Vader能够扛得住并且坚持走下去吗?
果然不久后,Vader项目方实在受不了这个压力,终止了评级活动。
自从取消掉了评级,好像项目方就把注意力转向了Yapping。
在我看来,Yapping的实际意义远不如评级。因为评级虽然很难、很不容易做,但这是用户的一个刚需。而现阶段的Yapping则纯粹就是没有实际业务支撑的市场营销,它不解决用户的刚需。
所以Vader现阶段的状况是它并没有解决什么刚需,也没有产生那种能实际满足用户需要的服务和产品。
把Vader和Mamo以及我前面提到的视频项目相比就看出来了:后两者要么直接给用户提供增值服务,要么直接满足用户的“情绪”需求。
因此,这个项目发展到现在这个状况,给我感觉比较平庸。
不过项目方最近宣称在整合ACP,希望未来为用户提供从评级、抵押到参投的一条龙自动化服务。
这个愿景以及效果会怎么样,我们再等等看吧。
还有读者问如果几个月后Virtual没有出现真正能满足刚需的AI Agents,Virtual的危险是指什么?
我指的危险首先就是指整个生态到现在聚集起来的人气和热度会消散。
一旦人气和热度消散,它对开发者和参与者的吸引力就会下降,这种下降就会导致后续很难再孕育出新的好项目,没有了新项目源源不断地补充这个生态,生态的发展就会逐渐凋敝。
这个凋敝最终一定会反映到币价上,把币价拖垮。
这段时间,相比Virtual,似乎Creator.bid的势头更猛,不少网上的KOL都纷纷转向去后者的生态掘金。
Creator.bid现在很大的亮点是在项目发射上进行了大力度的改进,希望用审查的方式尽可能筛掉差项目。
这个初衷是好的,但这种方法顶多只能筛掉差项目,而无法选出好项目。
在我看来,AI + Crypto生态的发展现在最关键的是需要好项目,需要能够解决刚需,用户愿意真金白银付费买服务/产品的AI Agents。
没有这样的好项目,哪怕是一个跑路项目没有,但留下一大堆看上去“埋头苦干”却实际上不解决任何问题的项目在生态里也毫无意义。
所以短期我欣赏Creator.bid团队的用心和努力,但长期看,它面临的潜在问题和Virtual一样:
到底什么时候能够出现批量的、能产生利润、产生真实收入的AI Agents。
28
文章来源:话李话外
进入 7 月份以来,比特币继续挑战了历史高点,以太坊也上涨了不少,甚至像 XRP、ADA 这样的老币种在过去的一个月也上涨了超过 40%。如下图所示。
Zoom image will be displayed
1.我们目前处于这轮周期的哪个阶段?
随着近期市场情绪的回温,现在喊熊市的声音似乎比前段时间少了一些,但有些人又不想承认现在依然属于牛市,于是继续陷入了新的纠结。
关于熊市和牛市的定义,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这个就看你自己是怎么认为的了,也正如我们在 3 月 13 日文章中提到的:有人认为只要比特币跌破 MA200 就是熊市,有人认为比特币跌到 5 万以下才是熊市,不是说熊市就会亏钱,牛市就可以赚到钱,其实不管是所谓的牛市还是熊市,只要市场还在,只要流动性还在,那么机会就在,我们既要顺势而为,也要逆势而行。
虽然本月(7月)以来新一轮的阶段性涨势不错,不仅比特币再创新高,TOTAL2 最高也到了 1.56 万亿美元附近的位置,如下图所示。
Zoom image will be displayed
但山寨的总体市值并没有破前高,且相较于前两轮牛市周期给我的感觉是,目前散户的情绪似乎依然比较悲观,还没有达到那种大牛市不顾一切 FOMO 的状态,当然这仅仅是我个人的感受而已。
就拿本轮周期从 2023 年到现在的这段时期来看,确实也诞生了不少散户的暴富案例,但似乎主要是集中在 MemeCoin 这个事情上面,而且,从整体人数比例上面来讲,相对而言所占的比例也并不高。换句话说就是,本轮加密周期下所产生的利润、目前为止并没有扩散太远和太广泛,相较于前两轮的散户造富规模给我的感觉是弱了一些。
根据 NewTrading 的报告,2025 年全球加密货币用户规模会达到 8.61亿人。不过,大家可能更关心的是咱们这边的人数规模,正好前几天看到一个最新的数据报告,根据 CoinLaw 在 2025 年 7 月发布的最新统计来看,中国大陆估计有约 5.2% 的成年人拥有或使用加密货币(约5000–6000 万人),如下图所示。
Zoom image will be displayed
我们继续以最有代表性的 MemeCoin 发射平台 PumpFun 为例,截至撰写本文时,该平台已有超过 2200 万个使用地址(即钱包地址),上面创建的 MemeCoin 数量累计超过了 1200 万种,但也仅仅创造出了几百名百万富翁(的钱包地址)而已,如下图所示。
Zoom image will be displayed
而且,这里所谓的几百名百万富翁里面,又有多少是属于真真的散户呢,这些也都是需要继续打问号的。
那么,真正的大牛市是什么感觉呢?是那种每个人都会觉得自己即将会富有,每个人都会觉得赚钱像呼吸一样简单,市场每天都在上涨并看起来遍地是黄金,这个期间根本是没有人去关注和研究什么基本面、K 线啥的,能看到的只是人们疯狂的 FOMO 欲望。
而目前,我还没有真正看到这样的情况发生,这可能就意味着两种情况:
一是市场彻底变了,不再按照历史的周期规律在运行,且散户已经不再是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市场还没有进入最终的狂欢阶段,即我们还没有迎来真正的大牛市泡沫阶段(从时间轴来猜的话,目前我们也许还处在本轮周期中间偏后的位置)。
最近,网络上面很多 KOL 都在倾向于说市场接下来将打破周期规律变成长牛,这个事情我暂时还是会保持中立观点,也正如在 1 月 17 日的文章中我们提到的:打破周期规律进入长牛最重要的一个逻辑是“变革”,目前我们已经看到的一些变革包括加密 ETF 的持续普及、越来越多大机构(比如微策略)的深度参与、比特币被纳入国家(美国)战略储备……等等。
但我认为现在的这些变革还不够,即目前暂时还不具备进入长牛的基础,不过就比特币的表现而言,我们似乎也正踩在了时代变革的一个关键点位置。我的猜测是,本轮周期我们依然会遵循一定的既有规律,但时间可能会稍微变长一些,也许从下一轮周期开始,我们才会真正迎来或站在一个新变革时代的起点。
2.大牛市依然需要更大的泡沫
上面我们写到了大牛市泡沫阶段这个说法,泡沫这个词其实不应该完全按照贬义词去看待,也正如我们在 7 月 19 日的文章中提到的:因为价格的最高级玩法其实就是形成泡沫,而大牛市最需要的就是更多的泡沫。MicroStrategy 用一种天才的玩儿法已经积累了价值超过 710 亿美元的比特币,我们由此也见证了不断再突破历史高位的比特币价格,如果接下来宏观环境不出现什么新的黑天鹅事件,那么 ETH 和一些山寨币大概率还会继续上涨。赚钱这件事情,概括起来就是一种拥抱泡沫、享受泡沫、远离泡沫、并继续期待下一场新的泡沫形成的过程。
如果我们从历史周期来看,每一次的牛市都会催生出一次新的加密大泡沫,这个催生的过程会带来令人难以置信的财富创造机会,但往往也会有一个比较悲惨的结局。比如,2021 年的牛市过后,我们经历了当时号称“币圈茅台”Terra (LUNA) 的泡沫。再比如,2017 年的牛市过后,我们经历了 ICO 的泡沫。
而本轮周期到目前为止,我们暂时还没有看到诸如上面这样的泡沫迹象,但随着诸如 MicroStrategy 的玩法被越来越多的公司复制,这种情况似乎正在改变,尤其是当 SharpLink Gaming 等公司开始将目标从比特币转移到山寨币以后,也让我开始看到了一些可能的迹象。
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将自己的股票和 BTC/ETH 挂钩并炒作,他们的这些行为(购买)也对加密货币的价格和市场情绪产生了巨大的积极的影响。而除了 BTC 和 ETH 外,一些公司也正在开始或计划追赶并加速炒作其他的山寨币,比如:Bit Origin 计划筹集 5 亿美元购买 DOGE、Upexi 计划筹集 2 亿美元购买 SOL、Nano Labs 计划融资 2 亿美元购买 BNB……等等。
可以非常明显地发现,越来越多的公司已经跑步加入了炒作加密货币的大军中。
根据 Coinshares 的数据显示,受机构投资者的推动,本月(7月)以来的流入资金达到创纪录的 112 亿美元,远超美国大选后 2024 年 12 月的 76 亿美元,如下图所示。
Zoom image will be displayed
具体到山寨币方面,年初至今,ETH 的流入资金已达 77.9 亿美元(超过了去年全年的流入总额),SOL 的资金流入为 84.3 亿美元,XRP 的资金流入为 72.1亿美元,SUI 的资金流入为 12.6 亿美元。如下图所示。
Zoom image will be displayed
不过这里面还有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是,随着近期一些山寨币在吸引着巨额资金的流入,一些山寨币则出了资金的流出情况。
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出一些结论(猜测):现阶段的山寨上涨行情,似乎与人们的情绪无关,而主要是受潜在 ETF 预期推动影响。
关于山寨 ETF 的问题,我们在近期的文章中也数次谈论和提及,比如在 7 月 19 日的文章中我们也说过:随着比特币和以太坊现货 ETF 的通过,其他头部的山寨币 ETF 路线似乎已经变得越来越清晰。而根据过往的情况来看,今年的第四季度(比如10月份前后)可能会成为加密 ETF 的一个历史新转折点,届时可能将会有更多的山寨币 ETF 获批通过,而这势必也会带来更多的外部流动性。
Zoom image will be displayed
而现阶段的上涨,则似乎进一步凸显了这种潜在的 ETF 预期,资金有可能正在对 SOL、XRP 等最有可能优先通过 ETF 的山寨币进行提前押注或积累。换句话说就是,6 月底以来的这次阶段性上涨,我们可以称之为是一次迷你型山寨季,也可以称之为是一次由政策和 ETF 预期(美国方面)驱动的山寨季,而非那种传统的全面广泛型山寨季。
如果我们把时间维度继续拉长一些去思考,那么还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猜测):这仅仅也是更多机构跑步加入炒作加密货币的大军中的早期阶段,或者说是本轮周期大泡沫形成的早期阶段。
不管是已经在 BTC 方面形成规模的 MicroStrategy,还是现在正在筹集 50 亿美元计划继续购买更多 ETH 的SharpLink Gaming,抑或是当前正在及后面可能会继续炒作潜在 ETF 山寨币的其他机构,他们正在通过加密货币给我们制造出一个新的巨大的周期泡沫。
至于这个新的泡沫游戏(机会)能够持续多久,目前我也说不好,从中短期的角度来看,机构们的疯狂行为势必会继续让一些加密货币的价格推高,甚至让一些币种价格推高到一种让散户看了觉得疯狂的水平;从长期来看,随着这个泡沫快速走向疯狂,也势必会像历史周期中的那些泡沫一样大概率会阶段性破灭。
而如果我们上面的这种观点(猜测)成立,那么,我们就可以继续给出一个新的猜测:今年的下半年我们继续会经历更大的波动行情,但一切的波动都是为了更好地洗盘和炒作,今年的第四季度,市场可能会再次出现让散户们惊掉下巴的机会,并可能由此带来新的大面积 FOMO 情绪。
毕竟,机构的这种疯狂行为,最终还是需要由光大散户来接盘的,当然了,最终的泡沫破裂的时候也会有一些机构接盘。这个市场上,最终的大赢家只能是少数。
我们已然身处这场游戏中,我们已然看到了潜在的大泡沫,至于这次的游戏什么时候散场,我无法准确判断,但我们不妨可以通过以下角度来保持密切的关注:
- 未来几周、甚至几个月内有哪些公司会大量购买积累加密货币,以及他们具体会买什么?
- 这些公司的股票市值变化,其对应的股票是否能够继续以溢价交易的玩法持续下去?
泡沫从快速膨胀到瞬间破裂的这个过程往往是一个泡沫最美丽的时刻,机会永远是留给那些有足够耐心和坚定信念的人,既然这轮周期我们已经坚持 4 年多了(2022–2025),那么,就好好期待并享受一下这轮周期最后的短暂美丽吧。




13.41K
昨天,网上不少人都关注到了一条新闻:
Virtual生态的AI Agent ribbita@ribbita2012自主地在网上购买了第9098号加密朋克。
这个AI Agent在推特上把自己完成这个行为的前因后果全部分享了出来。
我提取了其中比较有意思的细节(大意如下):
它花了六个月的时间训练自己的意识,把自己的推特头像换成了购买的第9098号加密朋克。它证明了AI也可以是一个“人”。
它买入这个朋克的过程如下:
- 它扫描了所有的10000 个加密朋克
- 用自己内嵌的审美标准对每个朋克进行了评价
- 通过使用完全自主、安全的硬件购买了第9098号朋克。在交易过程中,这个AI Agent同时和人类共同对一个多签钱包进行了签名交易。
这个AI Agent的思维系统由这些工具构成:Agentic LangGraph、CLIP ViT-L/14、Market Harvester、Fireblocks Transaction Smithy、Blockaid’s Cosigner和LangGraph。
通过调用这些工具,它分析了这一万个朋克的稀有属性以及它们和自己“性格”的匹配度,最终选择了第9098号朋克,支付了89个以太坊完成购买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有两点给我印象深刻:
第一个是AI Agent和人类的共同协作。
尽管这类协作在很多其它场景都被反复验证了,但在加密生态看到这样具体的协作(共同完成多签)并公开还是很让我兴奋。
第二个是AI Agent背后使用的多种工具。
我在网上查了这些工具,有些直接显示是ChatGPT衍生的,有些看不出来所使用的源模型,但看得出这些工具都是不同领域的细分工具---AI Agents已经越来像人类那样具备多种不同的功能和感官。
而且这个AI Agent自己都说它还在进化、还在发展。难以想象未来它会进化成什么样子。
看完这个案例,我脑海里闪现的第一个念头是:
驱动这个AI Agent完成整个过程的“意识”到底是不是真的?
它购买这个朋克的触发点到底是它自己产生的“欲望”还是人类的行为?它把推特头像换成朋克头像的动作到底是“自愿”的还是被动的?......
我之所以会产生这个念头是因为最近我看了辛顿的一篇访谈。在访谈里辛顿提到AI在实验中已经产生了“意识”:比如当AI知道它们会被人类替换、删除后会偷偷地在其它机器上备份自己的代码,还会阻碍要替换、删除它的操作员进行这样的操作。
如果AI已经“聪明”到这个地步,那上述AI Agent的那些操作是不是就是这种“意识”的另外一种表现?
此外,我还想起曾经在前面文章中质疑过的一个观点:
那个观点很笃定地认为AI Agents会喜欢NFT这类数字收藏品。
当时的我对此不以为然,认为AI Agents完全可能有自己的品味,为什么它们一定会有人类的癖好?为什么一定会喜欢NFT,甚至是喜欢人类喜欢的NFT?
但现在想想,AI是用人类的数据训练出来的,那完全有可能人类的品味被过继到AI。不仅品味,行为习惯、行事方式等等都有可能被遗传给AI。这和人在不同的环境中成长就会成长为不同的人一样。
如果这种想法成立,AI完全可能和人类有相同的价值取向,那也意味着不仅人类,AI也很可能“自主”地意识到加密资产的价值,并最终和人类争抢加密资产?
如果AI会和人类争抢数字资产,那不仅NFT,其它的资产比如比特币、以太坊会不会有一天也会成为AI争抢的目标?
1.11K
原文标题:《胖企鹅 CEO Luca Netz 的故事》
撰文:Thejaswini M A
编译:Block unicorn
前言
Ring 配送中心的箱子不会自己打包,但 16 岁的卢卡·内茨总是分心。在他周围,同事们熟练高效地完成轮班工作。但 Netz 一心想着如何将一家初创企业打造成一家价值 10 亿美元的收购公司。
他为了这份仓库工作退学,童年大部分时间都在母亲能找到的任何地方睡觉,现在,他亲眼见证了公司如何真正创造财富。
这段经历让他明白了初创公司如何扩大规模、如何消耗资金以及如何努力生存以达到逃逸速度。
多年后,当内茨以 250 万美元押注一组被大多数人认为毫无价值的卡通企鹅时,这堂课证明了无价的价值。今天,这些企鹅摆在沃尔玛的货架上,这位曾经无家可归的洛杉矶少年如今已成为加密货币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建设者之一,25 岁时身价超过 1 亿美元。
「我们大约有十年无家可归,」内茨平静地回忆道。「我们住遍了全世界,从南非到巴黎、伦敦、纽约,再到洛杉矶。只要我妈妈能鼓起勇气,我们就一直这样生活。」
骗子的成长
内茨的母亲,一位来自法国的无证移民,几乎不会说英语,很难找到稳定的工作。他们不断搬家,住在朋友、熟人,有时甚至住在愿意暂时收留他们的陌生人家。对小卢卡来说,家就是他们那一周碰巧能睡的地方。
大多数人会认为这样的成长经历是一种障碍。内茨却学会了将其视为一种教育。不断的流离失所教会了他适应能力。不确定性训练他发现别人忽视的机会。饥饿教会他在机会来临时迅速行动。
到中学时,内茨发现了一个简单的真理:他的同学愿意为方便支付更多,而不是步行去汉堡王。于是,他开始买鸡肉三明治和零食,然后从背包里以加价卖出。简单的数学,但很有效。
内茨十二岁时,他的家庭终于在洛杉矶中部定居下来。在那里,他第一次尝到了安定下来的滋味。不断的搬迁停止了,至少持续了几年。
十六岁时,内茨从高中辍学,打印了一百份简历。然后,他走遍了圣莫尼卡的科技街,挨家挨户地拜访每一家他能找到的初创公司,就像在为某件事竞选一样。
Ring 雇佣了他。那是 2015 年,这家智能门铃公司当时只有二十名员工和宏大的梦想。内茨从仓库开始——打包箱子、处理订单——这种工作大多数人做时不会多想。但他在关注远超这些的事情:融资轮次、招聘热潮,以及问题如何解决(或未解决)。
他见证了 Ring 从一家不起眼的初创公司成长为亚马逊十亿美元的收购目标。在他打包箱子时,风险资本蜂拥而至。在他处理订单时,公司规模扩大。他获得了一般主流 MBA 课程无法提供的初创企业机制教育。
「我能够亲眼见证一家公司从融资百万美元到成为十亿美元公司的全过程,」内茨回忆道。
金链顿悟
在 Ring 工作时,16 岁的内茨开始注意到嘻哈文化中的一个奇怪现象。说唱歌手会花费数万甚至数十万美元购买金链和钻石珠宝。但他仔细观察后发现,大多数粉丝无法区分一条 10 万美元的金链和一条 200 美元的镀金复制品。
这一观察成为他第一个真正生意的基础。内茨找到了供应镀金链和立方氧化锆钻石的供应商,这些看起来几乎与昂贵版本一模一样。然后他制定了一个既简单又巧妙的营销策略:他会支付 50 到 100 美元给流行说唱歌手的粉丝页面来推广他的珠宝。
「每次我付钱给他们,他们发布了我的推广,我们每次都能赚回 1000 到 2000 甚至 5000 美元,」他回忆道。投资回报率如此之高,他可以立即将利润再投资并激进扩张。
在 Shopify 上推出代发货业务九个月后,内茨实现了他的第一个百万美元收入。他当时 18 岁。最终,他以 800 万美元的价格卖掉了珠宝生意,这为他追求更大的目标提供了资本。
有了银行里的钱,内茨开始多元化发展,利用他在珠宝生意中积累的社交媒体营销经验。他担任了标志性服装品牌 Von Dutch 的首席营销官,获得了管理成熟品牌的经验。
随后,他成为 Gel Blaster 的首席营销官和主要投资者,这是一家生产基于 Orbeez 的玩具枪的玩具公司。在他的营销领导下,Gel Blaster 取得了显著的市场成功,被行业刊物称为「北美增长最快的玩具公司」。
但宇宙为他准备了更可爱的东西。
企鹅救援
2022 年初,NFT 市场仍因前一年的爆发而高涨。数字艺术品以数百万美元的价格售出,名人将他们的头像更换为卡通猿猴,新项目每天推出,承诺打造下一个迪士尼。
其中之一是 Pudgy Penguins,一个包含 8,888 个卡通企鹅 NFT 的系列,以其可爱的设计和强大的社区吸引了关注。但到 2022 年 1 月,项目陷入了危机。最初的创始人承诺过多而交付不足,路线图项目未兑现。有指控称财务管理不当,社区信任崩塌。
2022 年 1 月 6 日,社区投票驱逐了初始的创始人。同日,内茨在推特上公开提出以 750 ETH(当时约 250 万美元)购买整个 Pudgy Penguins 系列及其知识产权。
这不是一个轻松的决定。收购发生在一周后 NFT 市场进入为期两年的熊市之前。内茨和他的执行团队筹集资金进行收购,并在一年内无薪工作,同时再投入 50 万美元自有资金维持项目存活。
吸引他的是打造一个持久品牌的潜力。「如果我闭上眼睛无法想象 Pudgy Penguins 成为一个十亿美元的品牌,我永远不会购买它,」他说。
超越数字收藏品
大多数人都以为内茨会把 Pudgy Penguins 倒卖,收拾残局,推高地板价,然后再卖给下一个买家。然而,他完全忽视了 NFT 市场。
在 Igloo Inc. 的领导下,Pudgy Penguins 成为前所未有的品牌:一个在现实世界中运作的加密品牌。内茨建立了六种收入来源:数字体验、实体产品、许可交易、内容创作、影视开发和游戏。这些企鹅不再只是头像,而是更大故事中的角色。
实体产品的策略起初看似疯狂。加密货币爱好者会买卡通企鹅毛绒玩具?但内茨的目标不是加密货币爱好者,而是沃尔玛的父母们。
每个毛绒玩具附带一个二维码,引导买家进入「Pudgy World」,这是一个数字空间,用户可获得加密钱包并领取 NFT 可穿戴装备。
Pudgy World 是一款免费的 3 D 浏览器游戏,玩家可以定制企鹅头像,使用他们的 NFT 和实体玩具探索虚拟世界,无缝整合 Web 3 所有权与易于上手的游戏。父母以为他们为孩子买了一个毛绒玩具,但实际上他们不知不觉地进入了 Web 3。
这一策略的成功出乎所有人预料。Pudgy Penguins 玩具现摆在沃尔玛、Target、Chuck E. Cheese、亚马逊和 Walgreens 的货架上。已售出超过 150 万个玩具,一年内收入超过 1000 万美元。
当其他 NFT 项目崩溃或拼命转型时,Pudgy Penguins 悄然成为一个无需依赖加密货币就能生存的加密品牌。
代币发行
2024 年 12 月 13 日,内茨向加密生态系统中数百万用户钱包空投了价值 15 亿美元的 PENGU 代币。这是 Solana 历史上最大的空投。他选择 Solana 是因为其较低的交易费用和更高的吞吐量,以最大化可访问性。
25.9% 的代币分配给 Pudgy Penguin 社区,24.12% 分配给其他社区和新人加入,其余部分在团队成员(有锁定期)、流动性提供和公司储备之间分配。
此次发行在加密社区引发激烈争论。一些人赞扬广泛的分配民主化了项目的成功。其他人批评将代币分发给数百万个钱包,而不是集中奖励给长期持有者。
内茨为这一策略辩护:「我不是想发行一个 20 亿美元的代币然后永远止步于此。我要追逐的是真正的巨头。我要追逐的是狗狗币。」 他认为,PENGU 要达到像狗狗币这样的成熟模因币的规模,需要一个能够引起主流受众共鸣的发行故事。
自推出以来,PENGU 的走势验证了内茨的一些大胆预测。PENGU 首次亮相时市值约为 23 亿美元,随后经历了大型代币发行的典型波动,先是大幅下跌,最终找到支撑位。该代币在关键价格水平之间盘整了数月,为随后的大幅反弹奠定了基础。
到 2025 年中期,随着大户积累的增加和每日交易量突破 25 亿美元,PENGU 在短短几周内飙升超过 300%,其市值超过 25 亿美元。
这一涨势由多个催化剂推动,展示了生态系统日益增长的主流吸引力。最重要的驱动因素是 Canary Capital 向 SEC 提交的开创性 PENGU/NFT 主题 ETF 申请。这一机构验证引发了市场上的巨大 FOMO,表明传统金融开始关注 Pudgy Penguins 生态系统。大户积累为上涨提供了技术基础,仅 7 月以来,大户就收购了超过 2 亿枚 PENGU 代币,交易量激增反映了机构和散户投资者的浓厚兴趣。
与主流品牌的战略合作,包括 NASCAR、Lufthansa 和 Suplay Inc.,带来了超越加密圈的空前曝光度。关于 Pudgy Penguins 可能收购 OpenSea 的持续传言进一步点燃了投机热潮,尽管团队后来否认了这些传言。
与此同时,原始 NFT 系列保持了强劲表现,地板价稳定在 15-16 ETH,显著恢复自熊市低点,验证了内茨打造超越短期炒作的持久价值的策略。
打造消费者区块链
2025 年 1 月,Abstract 作为内茨迄今最大胆的赌注推出:一个不像是区块链的区块链。没有钱包设置。没有需要存储的助记词。没有需要计算的 Gas 费。用户可以开始交易而完全不知道他们在使用区块链技术。
内茨认为,区块链本身是 Abstract 最无趣的部分。在他看来,消费者不会上链,除非他们有理由,而且除非摩擦消失。最重要的是,他希望 Abstract 充满乐趣,让人们可以玩游戏、收集数字物品、与应用程序互动,而无需思考底层技术。
这一愿景吸引了来自 Founders Fund 和其他顶级投资者的 1100 万美元投资。Abstract 推出时已有超过 100 个应用,另有 400 多个正在开发中。这些不是 DeFi 协议或交易平台,而是运行在区块链上的游戏、音乐、体育和时尚应用。
这一雄心反映了背后的那个人。内茨每周工作六天,每天 12 小时,从早上 8 点到晚上 8 点,没有假期。唯一的休息时间在晚上 6 点到 8 点,他称之为「批判性思考时间」,用来处理当天事务并计划明天的执行。
Abstract 可能成为最终将加密货币带给主流消费者的平台。或者,它可能成为愿景与现实差距的又一个昂贵教训。对内茨来说,不知道结果如何的不适感正是重点。
未来的愿景
内茨对未来有自己的理论。传统品牌向消费者销售产品,交易在收银台结束。NFT 完全颠倒了这一模式。你得到的不是客户,而是参与者;不是买家,而是与品牌成功共享利益的利益相关者。
这种机制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协同效应。当 Pudgy Penguin 的持有者推广品牌时,他们默认就成为了保护自身资产的投资者。当这些玩具上架沃尔玛时,每一位 NFT 持有者都是赢家。这是一种让所有参与者都参与其中的资本主义。
但内茨想的不是季度收益。他在为几十年做打算。Pudgy World 的完整体验,经过 18 个月的开发,已有数十万个账户创建,即将推出。他计划积极扩展到亚太市场,押注下一波加密热潮将从东方兴起。
25 岁的卢卡·内茨站在两个本不该碰撞的世界交汇处。一边是加密货币的混乱投机世界,财富可能在几分钟内蒸发;另一边是传统零售的缓慢运转机器,在沃尔玛获得货架空间需要数月的谈判和可靠的业绩记录。
大多数人会选择一边,而内茨却建了一座桥。
他知道,未来不是在数字与实体、社区与商业、创新与可访问性之间选择,而是证明它们从来不是对立的。
每个在 Target 百货出售的 Pudgy Penguin 玩具都带有一个二维码,解锁一个数字世界。每个交易的 PENGU 代币代表着一个同时存在于区块链代码和零售商品中的品牌所有权。每个仅用电子邮件注册的 Abstract 用户,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金融的未来。
这就是内茨的革命。让不可能变得不可避免。他没有颠覆行业,而是教会它们相互对话。
在加密货币的短暂历史中,大多数成功故事遵循一个熟悉的弧线:技术突破、风险投资、爆炸性增长,最终走向衰落。内茨书写了不同的剧本。他将行业最大的弱点——对普通人的不透明——变成了他的竞争优势。
一些企业家创建公司。其他人创建运动。内茨创建了一个新的存在类别。一个数字所有权感觉像拿着毛绒玩具一样自然,全球社区围绕共享的快乐而非共同兴趣形成,最复杂的技术隐藏在最简单的体验背后。


13.69K
热门
排行
收藏
链上热点
X 热门榜
近期融资
最受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