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體併購的未來 在過去三個月裡,我考慮過收購超過100家年收入(ARR)為300萬美元或以下的軟體公司。 每次評估一家公司時,我都問自己同樣的問題:一位有能力的創始人用Claude Code能多快重建這個? 這讓我意識到,現在只有兩種類型的軟體公司。 類型1:實用型企業。 這些是以功能為先的產品,其價值在於代碼或介面。它們可以快速重建,依賴廣告或創作者的帖子進行分發,並且沒有隨著時間增強的強大力量(社群、網絡、數據護城河等)。 如果在AI之前它們的價值是3倍ARR,那麼現在可能只值1-2倍,因為核心產品可以比以往更快地重建。如果有人能在48小時內用Claude Code、Cursor和一些自動化工具克隆它,那麼防禦性就會崩潰。 這不值得更低的倍數嗎? 類型2:複利型企業。 這些是價值位於代碼之外的產品。分發循環、工作流程鎖定、專有數據、社群密度和網絡效應。 重建並不會取代這些動態,隨著增長它們會變得更強。 這些企業未來的價值會更高,因為它們能夠在創造成本崩潰中生存。 如果在AI之前它們的價值是3倍ARR,那麼有些可能值6倍,因為如果你真的能用Claude Code/Cursor等更快地添加功能/更快地降低成本/更快地通過社交增長。 這不值得更高的倍數嗎? 類型1的公司將難以以有意義的倍數出售,因為它們可以比被收購的速度更快地被重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