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分享了一份麥格理的估算,突顯了美國與中國在AI電力規劃上的規模差距: 到2030年,中國所需的AI相關電力僅相當於過去五年新增電力的1–5%;而美國則需要50–70%。 換句話說,中國已經新增了其AI建設所需電力的20倍,而美國面臨著更陡峭的攀升。 這也與我在八月所說的相符——中國在短期內已經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AI電力供應的問題。而像薩提亞·納德拉這樣的行業領袖現在也在公開說出這個不言而喻的事實:真正的AI瓶頸正在從GPU轉向電力和充能數據中心。 對於那些關注更深層結構差異的人,這裡是我們在維金研究的朋友們最近分析中的關鍵點: 1. 電力差距 - 2023年新增:美國51 GW vs. 中國429 GW(8倍)。 - 中國的發電量超過9000 TWh,是美國的兩倍多。 - 大規模AI現在依賴於物理電力的可用性。 2. 效率差異 - 中國的挑戰不是供應,而是電力轉換為計算的效率。 - 華為的系統在FLOPs上可以與Nvidia相媲美,但每單位計算所需的能量卻超過100%。 - 在一種情境下(CloudMatrix vs. GB200),中國的每FLOP電力成本達到美國的約140%,儘管電力成本較低。 3. 為什麼這很重要 在AI時代,電力、電網設計和計算效率正逐漸成為核心國家能力。 這也是為什麼在@techbuzzchina我們計劃在2026年1月舉辦一次前往中國的新能源之旅,並計劃在年內進行其他項目。理解能源系統——電網、傳輸、儲存、太陽能,以及AI如何嵌入其中——對於理解計算的未來變得至關重要。中國公司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他們正在迅速推動其技術的全堆疊出口。 相關文章的鏈接在下面的評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