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看到“合規”兩個字,第一反應就是關掉網頁。 直到有朋友在野雞平臺裡被卡了提現,幾十萬出不來,那一刻我才意識到: 漲不漲是一回事,錢能不能拿回來是另一回事。 這時候再回頭看 @multibank_io 就有點不一樣了。 2005 年幹到現在,外匯那套一年 4.5 萬億美元交易量,17 張牌照鋪滿五大洲。 進加密後直接拿下 UAE VARA + 澳大利亞 AUSTRAC 雙監管,安全審計還是 Hacken 10/10。 這已經不是“講故事”,是把傳統那套審計、風控、監管原封不動搬進來了。 $MBG 也跟普通平臺幣不太一樣: 4400 萬美元回購銷燬,是和 MultiBank 的真實業務收入掛鉤的, 背後是每天 350 億美金的交易量在跑,外匯、大宗商品、股票、加密一套系統裡互通。 不是先發個幣再想怎麼製造交易量,而是先有 20 年的生意,再把收益分給幣。 對機構來說,最大的問題其實很簡單: 95% 的加密平臺都在灰色地帶,他們不敢進。 MultiBank 這種是先把合規框架搭好,再把門打開—— “你要進來可以,但所有東西都得在燈光下。 以後上新平臺,先看三件事: ① 這家公司在圈外有沒有歷史成績單 ② 監管和審計能不能查到真名真編號 ③ 代幣回購是不是和真實業務收入掛鉤 至於 @multibank_io 和 $MBG ,本身就是一個新標尺。 誰只會嘴上喊合規,誰是真的按傳統金融那一套來做, 對比一次,你心裏就有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