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減半(2012年11月28日至2016年7月9日:從區塊210,000到420,000)中,挖掘10%的所有比特幣獎勵需要花費5000萬美元用於硬體和電力——在整個4年期間。 購買相同數量的比特幣(520,000個代幣)在同一期間內需要花費3億到7億美元,按今天的美元計算。 今天520,000個比特幣的價值接近500億美元。 挖掘的利潤是購買的6-10倍(從長期來看)。 我認為這個數學計算在第二次減半之後也同樣成立……也許在第三次減半時,SHA-256的哈希率(如圖所示)電力商品開始變得更完美定價。 比特幣激勵機制的迷人之處在於,競爭是圍繞著一個不斷稀缺的獎勵而形成的,但這需要更多的硬體和電力優化的計算…… 然而,比特幣的工作量證明需要一種純粹基於謎題和抽象的(除了增加熵的能力外,直接無用)加密計算——與現實世界的實用性無關,除了保護交易和比特幣賬本本身。 Bittensor正在通過鏡像相同的稀缺代幣經濟博弈理論(2100萬供應上限,4年減半,沒有公司或風投支持啟動鏈,完全由前谷歌和滑鐵盧的AI研究人員公平啟動)來概括這一範式……而且Bittensor還允許N維計算謎題(長期競賽:即“激勵機制”)由任何人表達(不僅僅是一個中本聰,而是許多)……現在我們進入Bittensor的子網……今天有128個,並且在增長中……@chutes_ai(無需許可的,激勵的AI代幣推理的擴展,作為特定領域的“哈希率”)……@ridges_ai(無需許可的,激勵的軟體工程AI擴展,作為特定領域的“哈希率”)……@taohash(非常元……無需許可的,激勵的比特幣導向哈希率擴展——SHA-256計算的衍生市場……作為特定領域的“哈希率”)……@traininghone(無需許可的,激勵的分層AI擴展,作為“哈希率”)……@TargonCompute(無需許可的,激勵的機密AI計算擴展,作為“哈希率”)……等等等等等等。 比特幣設計的概括之美和智慧在於,它導致了一種完全超越加密貨幣的東西。比特幣從來不是關於加密貨幣。它是關於金融自由。 Bittensor也是如此。它關於資本主義自由。關於智慧自由。關於AI自由。 T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