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話題
#
Bonk 生態迷因幣展現強韌勢頭
#
有消息稱 Pump.fun 計劃 40 億估值發幣,引發市場猜測
#
Solana 新代幣發射平臺 Boop.Fun 風頭正勁
最近 X 上關於寫作的話題比較火,正好看到一篇《寫作建議》,作者收集了大量關於寫作的經典建議,還分門別類整理到了一起。
所有這些五花八門的技巧,背後其實貫穿著幾條非常清晰的底層邏輯。如果你也想讓自己的文字更抓人、更清晰,也許看完能讓你有“原來如此”的感覺。
底層邏輯1️⃣:寫作的本質,是“讀者體驗設計”
這是所有建議中最核心的一條。
很多寫作者,包括以前我也這樣,在寫作時,想的都是“我想表達什麼”。但這份筆記裡的高手們點出了一個更高級的視角:寫作,是關於“讀者要吸收什麼”。
Steven Pinker 總結得最到位:作者的目標,是在最大化閱讀樂趣的同時,最小化讀者理解所需的腦力。
別讓你的讀者“費勁”。
你的工作不是“傾倒”信息,而是設計一條“體驗路徑”,讓讀者感覺自己是在毫不費力地“滑滑梯”,而不是滿頭大汗地“爬山”。
一旦你接受了這個設定,剩下的所有技巧,都是在為這個“最佳體驗”服務。
底層邏輯2️⃣:動筆前,先排空你的“污水管”
我們都有過“寫作卡殼”的經歷:打開空白文檔,枯坐半天,一個字都憋不出來。
這份筆記裡提到了一個我見過最生動的比喻,來自 Julian Shapiro 的“創意水龍頭”:
> 把你的創造力想象成一個堵塞的水管。水管的最前端一英里,塞滿的全是“污水”——也就是你腦子裏那些最陳詞濫調、最平庸、最不過腦子的“爛點子”。你的水管只有一個水龍頭。想得到後面的“清水”,唯一的辦法就是:先把這些“污水”全都放乾淨。
為什麼在寫作時會卡殼?因為我們總想一上來就寫出金句。我們寫下第一句“污水”(比如“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然後立刻自我批判:“天啊,這寫的是什麼垃圾!”——於是我們刪掉,試圖等待“靈感”。
結果,我們永遠卡在“污水”這一層。
...

熱門
排行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