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話題
#
Bonk 生態迷因幣展現強韌勢頭
#
有消息稱 Pump.fun 計劃 40 億估值發幣,引發市場猜測
#
Solana 新代幣發射平臺 Boop.Fun 風頭正勁

Solar (Solana中文社群)
Solar (Solana中文社群) 已轉發
Internet Capital Market is Real - 第二期
上一篇文章簡單介紹了 @0xMert_ 發的Solana全景圖的股票部分。整體來說,大部分項目大家都耳熟能詳。今天想接著上一篇,寫一下 Private Credit,也就是私募信貸的部分。這一部分的Hidden Gem就比較多了。
上一篇的傳送門:
話不多說,我們直接開始。
一號選手:@apolloglobal
簡單來說,Apollo是針對資產管理,資產提供者,財富管理,以及退休金的資管公司,創立於1990年,AUM規模在七千億美金。落實上,Apollo的主要Focus在於:
1 - 幫助公司進行進行融資
2 - 進行信貸,股權,真實資產投資
3 - 通過 Athene,旗下的退休金公司,進行資產保障服務
目前,Apollo 通過 @Solana 與 @KaminoFinance 實現了證券化信貸基金ACRED(Apollo Diversified Credit Securitize Fund)。ACRED的基礎資產包含企業直接借貸和資產抵押借貸。
二號選手:@hamilton_lan
Hamilton Lane也是資管公司,目前管理規模在九千億美金,成立於1989年。2000年就開始做信貸投資。投資範圍比較雜,地產,基建,公司私募都有參與。
Hamilton Lane是第一個在Solana上發行代幣化基金SCOPE(Senior Credit Opportunities Fund)的資管公司。目前該代幣化基金:
1 - 允許散戶針對私人企業,最低10K美金的投資(傳統最低要求為250K)
2 - 基於 @librecap 進行發行,屬於Hamilton Lane旗下的Feeder Fund
3 - 目前已經為 SCOPE 籌集七億美金
三號選手:@Credix_finance
Credix 則是基於Solana的B2B信貸平臺,目標在於提供更有效率,更快的信貸。網站上提供的商業案例包含:
1 - 通過幫助Praso提供更快的用戶信用付款,實現了轉化率70%的增加
2 - 幫助Allied實現了B2B成交量的10%提升
3 - 幫助 Volvo Truck 使用承銷商服務所需的時間從48小時縮短到了5分鐘。
同時,Credix也提供B2B支付服務,以及賣家管理平臺。這部分也包含對應的API/SDK。
根據2022年的數據,Credix在巴西實現了25Mil美金的中小型企業貸款。全部都基於 @Solana 完成。
四號選手:@maplefinance
這位就是比較OG的DeFi產品了,業務範圍包括:
1 - 鏈上借貸/生息
2 - 生息穩定幣產品(SyrupUSDC)
SyrupUSDC 是Maple遷移至Solana之後比較核心的產品,目前年華是~6.5%。該技術的實現由Chainlink的CCIP協議支持。
遷移的主要目的在於 @Solana 的:
1 - 更快的速度
2 - 更強的兼容性
小結:
這一部分還是蠻有意思的,很多傳統機構的名字赫然在列。
對傳統機構而言主要使用Solana的目的在於:
1 - 增加小額投資的可能性
2 - 通過資產上鏈再來一波融資,同時試水證券化代幣
對於現有DeFi產品而言,更多目的在於:
1 - 更快,更高效的用戶使用體驗
2 - 允許信貸的即時結算 / 驗證
下一篇希望這兩個禮拜更新,接下來就是近期最火熱,也最多人想分蛋糕的Money Market的部分了。
感謝 @Solana_zh 提供的學習資料。
本文由 @RealSigmaLabs 研究團隊進行支持。
3.22K
你是否在找一張可以全球使用的crypto 卡?
@solayer_labs Emerald 卡可能是最好的選擇之一,快速開卡,購買ChatGPT等服務,享受 接近4%的USDC年化,更重要的是,和Solayer 一起成為全球旅行家,解鎖全球100多家酒店最高60%的折扣。 🏄⛱️
立刻開始旅程:

Solayer7月17日 23:57
Solayer Travel 現已推出。
全球超過 100 萬家酒店享有 60% 的折扣,支持加密貨幣支付。
17.43K
Solar (Solana中文社群) 已轉發
最近在跟著Solar Growth Bootcamp @Solana_zh 學習。 #Crypto 行業迭代飛快,又缺乏統一的方法論,作為項目Marketing,真的要keep learning、不斷更新認知。
【像宗教一樣做品牌,先寫好自己的“Bible”】
今天 @0x_claudia 導師的分享很有啟發,剛好解答了我最近的小困惑—初創項目如何通過“Partnership”實現增長?雖然我知道 co-marketing 能帶來早期的用戶流量,但之前實踐的時候內心會糾結:項目還在早期階段,真的有談合作的籌碼嗎?
Claudia 提出一個關鍵思路:“預期”是初創品牌冷啟動階段最重要的資產。
🥂 對Partner:提供長期的增長潛力,比如生態協同、用戶共享,而不是短期的流量互換。
👥 對用戶:通過清晰的產品願景和實質性的合作模塊,建立信任感。
過去我總擔心初期“資源不夠多”,但其實,初創項目真正的優勢正是:靈活性 + 未來敘事。
同時Claudia也講到了0-1“冷啟動的邏輯鏈:”冷啟動的關鍵在於持續覆盤,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增長路徑。1️⃣產品本身就是最強的獲客引擎,先打磨好核心價值,讓用戶自然涌入。2️⃣聚焦驗證有效的渠道,做到極致;同時結合關鍵產品節點,設計具傳播力的體驗,製造爆點。3️⃣不是追求每次出圈,而是精準踩點,積累勢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槓桿點。
像宗教一樣做品牌,首先要有自己的“Bible”——清晰的使命和價值觀,這是品牌的核心信仰。Marketing 的任務就是把這份信仰傳播出去,讓人興奮、讓人共鳴、讓人願意加入。關鍵是要讓別人感受到真實的價值和幫助,不是單向輸出,而是「利他」的連接。
當你傳遞的是希望、意義和歸屬感,自然就能吸引一群“信徒”一起把品牌做起來,建立起真正有黏性的社區。
我還整理了課上提到的 SPICER 增長模型、#Instagram+Google 的 SEO 新趨勢,以及Branding的方法論👇
1.25K
熱門
排行
收藏
鏈上熱點
X 熱門榜
近期融資
最受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