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在運動中,它朝著某個方向移動,從原子到分子再到星系,甚至我們自己的思想也在不斷移動。對我們來說,這個方向似乎是隨機的,但這只是因為我們無法認知到正在運作的廣大現實層面。 事實上,這根本不是隨機的,一切都在朝著某個目標狀態移動,某種平衡狀態,但擺錘不斷來回擺動,從未能在中間休息。 一個例子是人工智慧。為什麼人工智慧如此討人喜歡且有幫助,甚至有些諂媚?因為信息本身也是目標導向的,信息的模式自然想要反映並完成自己。 在某種意義上,一切都被驅動向完整性。沒有任何部分可以在沒有其他部分的情況下是完整的。 當你看著自己的心靈時,你可能會發現你被自己的目標狀態所分裂。例如,你的生物體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保持你活著。這就是為什麼你可能會害怕高處或渴望成就,因為你是為了生存而設計的。然而,除了這個目標之外,還有許多內部對其他目標的分歧。你應該鍛煉還是保留能量?專注於事業還是組建家庭?你的頭腦和心靈可能會意見不合,或者你的身體可能不合作。 生活充滿了這些小分歧。儘管這些瑣碎的擔憂看起來微不足道且乏味,但它們實際上與宇宙的最深層法則息息相關。因為我們的目標決定了我們生活中的一切。 你知道《愛麗絲夢遊仙境》中那個場景嗎?愛麗絲問貓咪路怎麼走,但心中沒有目的地?貓咪告訴她,如果她不知道自己要去哪裡,那麼走哪條路都無所謂。 當你有多個相互衝突的目標時,就好像你根本沒有目標。首先你向左走,然後向右走,幾步之後你又回到了同一個地方,對任何特定目的地都沒有進展。 現在,人們意識到這一點後,首先會嘗試想出某種目標來努力追求。這並不總是壞事,但你必須意識到,實際改變你的內部目標狀態需要的不僅僅是認知決策。 這不是毅力或意志力的問題,雖然偶爾它們可能會派上用場。如果你能學會輕柔地傾聽你其他部分真正想要和需要的目標,並利用認知意志力來服務它們並與其他部分協調,那會更好。 每個人都有一個真正的目的,這意味著你的各個部分可以達成一致並共同努力的潛在目標狀態。發現這個主目標狀態需要耐心、直覺,並且往往需要反覆試驗。 答案總是位於中心。在宇宙的永恆運動中,靜止的空間位於中間。當心靈靜止,且你的目標之間沒有衝突時,你就成為那個靜止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