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交互的范式正在发生结构性迁移,从最初的键盘指令到图形界面,再到如今以语音、实时影像与三维空间为主的沉浸式交互,整个链路正在被重新定义。 每一次交互能力的跃迁,都会从根本上冲击前端作为“粘合层”的角色:从低代码、无代码,到 sketch2code、image2code,再到如今模型直接生成交互逻辑,传统意义上以切图、对齐 UI、手写交互为中心的人力需求自然会持续收缩,于是“前端已死”的声音周而复始地出现。 但我眼中的前端,从来不是一门技术栈,而是一条翻译层。它负责将终端服务的能力翻译成可感知、可理解、可操作的体验,也负责将用户的行为、反馈与真实诉求翻译回底层系统。这是一条细腻、繁琐、又极度关键的链路,它贯穿任何时代的人机交互,不会因代码生成而消失,也不会因界面形式改变而过时。只有执行方式会换,角色本质不会换。 前端市场的紧缩与释放,本质取决于范式成熟度与用户需求的离散度。在 Chatbot 这种高度同质化的交互形态下,对前端的需求自然趋向过剩;而当交互正式迈向语音、多模态、AR/VR、空间计算,新的交互结构和感知模式将迅速增殖,界面与操作将重新被塑造,前端的边界又会重新被拉伸。 真正不会被淘汰的,不是某个技术栈,而是对“下一次人机关系”保持足够敏锐的洞察力,理解自己如何与未来的交互方式接驳。范式迁移不会淘汰人,只会淘汰那些不再迁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