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話題
#
Bonk 生態迷因幣展現強韌勢頭
#
有消息稱 Pump.fun 計劃 40 億估值發幣,引發市場猜測
#
Solana 新代幣發射平臺 Boop.Fun 風頭正勁

Dr.PR
又一個“上所”的幣🧐 $ENA
StablecoinX Inc. 計劃融資 3.6 億美元(其中 2.6 億美元現金+ 6,000 萬美元鎖定的 ENA),並申請在 納斯達克全球市場 以代碼 USDE 上市。
資金用途: 全部 2.6 億美元現金 將用來從 Ethena Foundation 的子公司購買鎖定的 ENA。
回購計劃: 該子公司將通過做市商,在未來 6 周內按每日約 500 萬美元 的速度在公開市場買入 ENA,金額相當於 流通供應量的約 8 %。
出售否決權: Ethena Foundation 擁有 否決 StablecoinX 出售 ENA 的權利;策略以長期累積為目標,不鼓勵出售。
後續融資: 若 StablecoinX 以後再次募資購買更多鎖定 ENA,所得現金仍將用於 現貨市場買入 ENA。
戰略目標: 藉助數字美元與穩定幣需求的長期增長,穩定積累 ENA/股,為股東創造複合收益。

Ethena Labs7月21日 21:25
StablecoinX Inc. @stablecoin_x 宣布進行 3.6 億美元的資本募集,以購買 $ENA,並將尋求在納斯達克全球市場上市其 A 類普通股,股票代碼為 "USDE",其中包括來自 Ethena 基金會的 6000 萬美元 ENA 貢獻。
股權市場現在將直接接觸並暴露於金融界最重要的新興趨勢:
數位美元和穩定幣的增長。
為了啟動其收購策略,StablecoinX Inc. 將使用募集的 2.6 億美元現金收益(扣除某些費用)來從 Ethena 基金會的子公司購買鎖定的 ENA。
從今天開始,Ethena 基金會的子公司(通過第三方市場做市商)將使用 2.6 億美元現金收益的 100% 來在未來幾週內在公開交易場所戰略性地購買 $ENA,進一步使基金會的激勵與 StableCoinX 股東的利益保持一致。
計劃的部署時間表大約是從今天開始,每天約 500 萬美元,持續 6 週。在當前價格下,2.6 億美元大約代表流通供應量的 8%。
重要的是,Ethena 基金會有權在其唯一裁量權下否決 StableCoinX 的任何 $ENA 銷售。理想情況下,代幣不會以單一的積累為重點進行銷售。
在 StableCoinX 隨後籌集資金以購買來自 Ethena 基金會或其關聯公司的額外鎖定 ENA 的意圖下,這些代幣銷售的現金收益計劃用於購買現貨 $ENA。
StableCoinX 的財庫策略是一個深思熟慮的多年度資本配置策略,將使 StableCoinX 能夠捕捉對數位美元需求的巨大增長價值,同時使每股 ENA 的增長惠及股東。
16.01K
看的很感動
這輪pvp太難受了
沒有上輪那種社區感

Tom7月21日 11:58
我被問得最多的問題就是:怎樣才能引起我們的注意,或者讓我們“幫忙喊單”?所以我乾脆把這件事放到臺面上說清楚。
首先 —— 過去 13 天裡,Bonk Fun 的市場佔有率一直保持在 70%+ 以上。已經不需要再質疑了,哪怕我們不去推,事情也能做得起來,因為市場和流動性都在我們這邊。
其次 —— 我基本什麼都能看到。我在背後建立了很多網絡連接。每天至少跟 100+ 名交易員在一線溝通,他們每天都會給我推薦各種幣、掃盤、問我的看法。所以可以說,我一直都很專注、很清楚圈子裏發生了什麼,哪怕在忙別的工作的時候也是一樣。
對於新幣對來說,一開始要我公開“支持”其實很難,因為它們還沒有真正形成社區和持有者基礎。頭一週,大多數新幣的持有者都是來回倒倉的短線客 —— 他們進出很快。只有等到大家沒法隨便炒來炒去的時候,才能看出來誰才是真正的核心社區,誰是留下來繼續信的人。
舉個例子:假如我在 10 萬市值的時候就“喊單”了一個新幣,它多半會立刻拉一根大陽線。但在這根大陽線裡,很多人也會選擇立刻出貨,因為對短線客來說,這就是最大的利好了 —— 他們會在拉昇的時候加倉,然後直接砸盤走人。
作為一個社區領袖或 CTO,你真正的工作是把社區做成一種接近“信仰團體”的存在 —— 培養一批真正相信項目的核心持有人。有了這批人,你才能最大化利用 KOL 推廣或者我們的參與等催化劑。
現在已經有一些很強的社區在慢慢成型了。我私下也有買一些(為了表達低調的支持和認同感)—— 如果它們能繼續靠自發增長,後面就有機會申請我們的社區基金,到那時候支持就會是公開的。
當我說我在一線,這就是我的意思。除了自己喜歡“瞎投”新幣以外,我更多是在觀察,看看哪些社區是真的在用心建設、產出內容、聚集忠實持有人,大家一起努力把事情做出來。
讓“拿住+相信”的老派玩法(也就是 pve)重新回來。
2.51K
牛市來了,分享下交易時猶豫的當上不上的心理原因以及解決辦法
📈「明明看見低吸機會,手指卻停在買入鍵上」——這條執行鴻溝,不只是交易室裏的難題,它每天都在我們生活的微小選擇裡排練。早上鬧鐘響,理智告訴你該起牀運動,可溫暖的被窩讓行動滯後;市場給出折價籌碼,理性公式告訴你該進場,卻又在“再等等也許更低”的心聲裡放棄。這兩種猶豫背後,隱藏著同一套心理劇本。
大腦擅長即時滿足。想象中的收益會先觸發多巴胺,讓你在腦內提前慶祝「我看對了」。慶祝感來得快,執行的痛點卻排在後面:按下買入,就要面對價格波動帶來的情緒座標——漲了怕賣早,跌了怕砍晚;而不按買入鍵,你仍舊擁有「我原本就看對」的心理安慰麪包。於是,大腦用不行動來保全自尊,成本被隱藏在機會成本裡,下一次再循環。
交易場景把這種機制放大。延遲折扣讓遠期收益在主觀上被打折,虧損厭惡又把短期回撤放大成兩倍痛感;成本—收益天平在情緒加權後傾向觀望。與此同時,社交媒體的收益炫耀與虧損隱匿製造了信息錯覺:別人都在“買底翻倍”,自己卻可能是最後接盤,於是“錯過—後悔”與“買錯—虧損”的雙重恐懼把執行閾值擡到了天花板。
更隱蔽的是身份張力。按下買入,你就從“旁觀者”變成“當事人”。一旦成為倉位持有者,你要承擔追蹤、調倉、覆盤的額外認知負荷;而旁觀身份只需點評行情,失敗成本近乎零。許多人以「研究不夠」為由拖延買入,其實是在拖延身份轉變。
解決方案不是“喊句FOMO”就勇敢衝,而是把執行拆成條件反射:預設策略、量化倉位、寫好觸發條件,把決策外包給規則,讓情緒只在規則之外散步。你越是在平靜時為自己設好護欄,越能在波動時讓買入像呼吸一樣自然。
投資的執行力,說到底是把“我知道該做什麼”訓練成“在適當的時刻自動去做”。當你用系統把情緒噪聲壓到最小,機會成本才不再悄悄吞掉你的勝率。下一次光標閃爍、行情到位時,別讓大腦用一個「再等等」來偷走你的收益,記得——想法值錢的前提,是它被兌現成倉位。
2.21K
熱門
排行
收藏
鏈上熱點
X 熱門榜
近期融資
最受認可